维生素E缺乏病

维生素E缺乏病

概述:维生素E缺乏病(vitamin E deficiency)是由于血中维生素E含量低而引起,主要发生在婴儿,特别是早产儿。成人由于体内维生素E贮藏量较丰富,加上膳食中来源比较广泛,特别是油料作物的种子、谷类、坚果类、绿叶蔬菜、蛋黄等含量较多,不容易发生缺乏。天然存在的维生素E有8种形式,有α,β,γ和δ型,其中以α-生育酚(tocopherol)的生物学作用最强。维生素E是淡黄色的油状物,溶于脂肪和脂溶剂;对氧十分敏感,是一种抗氧化剂,能抑制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一些不稳定化合物的过氧化,在体内能保护生物膜免遭过氧化物的损害。天然的维生素E不稳定,在贮存和烹调加工过程中容易被破坏。植物性食油中的维生素E在贮存中损失不大,但受加热的影响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

病因

病因:
    1.早产或低体重儿  维生素E在体内的储藏量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和胎龄有关。体重越低、胎龄越小,储藏量越少。因为新生儿体内的维生素E大多是在孕末2个月从母体获得,因此,未成熟儿出生时体内的维生素E储存量低于正常足月儿。
    2.吸收不良  摄入的维生素E,在小肠吸收,需要胆汁和胰液的帮助,当消化不良、脂肪泻、慢性肝脏疾病、胰腺囊性纤维变和胆道梗阻时,以及早产儿的胆盐合成少、胰酶活力不足等,均能影响肠道对维生素E的吸收。
    3.需要量增加  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(PUFA)增加时,维生素E的需要量也增加。因为维生素E可以防止PUFA的过氧化;如果饮食中维生素E和PUFA的比例不当(比值应为0.4~0.5),会引起维生素E的缺乏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维生素E是体内生物膜上的重要组成部分,能起到稳定膜结构的作用,防止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和自由基(free radical)对膜的损害,从而保护生物膜的完整性。当维生素E缺乏时,生物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发生过氧化反应,特别是微粒体和线粒体的膜。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,可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,产生水肿、出血,如早产儿的颅内出血。
    当维生素E缺乏时,红细胞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易发生过氧化反应,使红细胞的膜受损,产生溶血,出现贫血症状。新生儿的生理性贫血,可能与此时期体内维生素E的量不足有关。
    维生素E缺乏可使实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增加,血栓形成,睾丸萎缩及上皮变性,影响生育。老年人脑组织、心肌、肌纤维中有脂褐质(lipofuscin)堆积,容易衰老。神经髓鞘和神经细胞轴突的膜受损,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贫血  尤其是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,在生后1~2个月可出现溶血性贫血,网织细胞增高,异形红细胞增多,以及血小板计数升高,形态异常,聚集性增高。
    2.新生儿全身水肿  开始以下肢、会阴、阴囊、阴茎为主,以后眼睑水肿逐渐全身出现水肿。
    3.神经系统症状  轻度的小脑共济失调、色素性视网膜病、眼肌麻痹、眼球震颤和肌肉无力、反射减弱等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维生素E缺乏除可以出现新生儿全身水肿外,新生儿还容易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及内脏和颅内出血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红细胞减少,网织细胞增加。
    2.血浆维生素E测定  成年<11.6nmol/L(5μg/L),小儿<7.0nmol/L(3μg/L),有诊断价值。
    3.测定血浆维生素E/血总脂的比值  成年人低于0.8μg/g总脂,小儿低于0.6μg/g总脂,有诊断价值。
    4.过氧化氢溶血试验(PHT)  维生素E缺乏者为阳性,但应区别于G-6-PD缺乏时的假阳性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依据病情选做心电图、B超检查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未成熟儿于出生后10天,应开始补给维生素E 10mg/d,持续3个月,作为预防性治疗。
    2.有维生素E缺乏的症状者,应给口服维生素E 10~30mg/d,或肌内注射,隔天1次,连续2~3次。如有胰腺囊性纤维化和慢性脂肪吸收不良者,维生素E的剂量应增至100mg/d。
    3.给富含维生素E的膳食,同时应注意维生素E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。
    4.每天膳食中维生素E的推荐供给量(表1)。

预后

预后:诊断准确、治疗及时,预后好。

预防

预防:
    1.积极治疗影响摄入维生素E的相关疾病。
    2.合理膳食,避免因烹调加工过程破坏维生素E。
    3.做好围生期保健,避免早产儿和低体重儿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